法規內容

下載法規原始檔

 

國立成功大學校園登革熱防治方案

92.03.26 第550次主管會報通過

92.10.01 第562次主管會報修正通過

104.09.09第786次主管會報修正通過

106.05.24第804次主管會報修正通過

一、   成因分析:

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病媒傳染病,此兩者是在白天吸血,其幼蟲(孑孓)易在人工或自然的積水容器內孳生繁殖。

二、   防治策略:

(一)一級預防:避免病媒蚊之孳生

1.辨別登革熱病媒蚊「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如附圖)

 

2.登革熱防治人人有責,單靠衛生及環管單位做外圍環境的噴藥滅蚊是無法有效控制,防治工作應落實到全校各單位。單位所屬環境區域請務必隨時注意並確實清掃,尤其是易孳生病媒蚊之環境如積水容器、排水溝、地下室、停用的水塔、廢棄輪胎、戶外廢棄的雜物等,確實根絕任何病媒蚊可能孳生的溫床。

3.各單位若於公共區域發現有大型積水容器(含水池)、過度濃密之樹枝草叢、水溝囤積垃圾或易孳生病媒蚊之環境等,應主動通報請總務處事務組協助處理。

4.衛生保健組需主動發送防治登革熱相關資訊予全校各單位週知,提醒防治登革熱工作之持續性與必要性。

5.為落實本校登革熱防治措施,各單位主管應責成一位『登革熱病媒蚊檢查聯絡人』,其工作為督導檢查各單位之建築物及其週邊環境,並填寫「成功大學清除登革熱病媒蚊孳生源自我檢查表」(表單為附件1),定期於於本校設立網站填報單位自我檢查資料,各填報單位主管應定期查核,填報情形將提主管會報報告,列為一級主管抽檢環境之參考。

前項所稱「定期」頻率如下:

(1)若臺南市一出現本土新病例或大流行,填寫線上自我檢查表頻率仍維持1周1次。

(2)依據105年全校陽性容器統計,7月至9月為病媒蚊盛行高峰月份,此季節改線上填寫為2周一次。

(3)其餘月份皆每月線上填寫1次。

(4)仍須每周自我檢查登革熱孳生環境一次,但所填報登革熱自我檢查表的統計,以當次期間自我檢查結果的累積統計為主,例如1個月填寫1次者,則累積該月自我檢查的狀況。

(5)由衛生保健組依據前3款情形,進行填報頻率調整。

6.為確實清除孳生源,本校訂定每週三為清潔日,以清除孳生源及環境清潔工作,但疫情嚴重時則由本校指揮單位統一訂定。

(二)二級預防:及時撲滅病媒蚊

1.組成「登革熱檢查小組」(以下簡稱檢查小組,小組成員由校長任命),固定每個月完成本校各校區『校園登革熱環境普查』。抽檢環境時,權責單位『登革熱病媒蚊檢查聯絡人』應陪同到場。一旦發現陽性容器,除促其立即改善外,檢查小組應將有疑慮的地點及狀況上傳至本校設立之網站,該單位須將改善狀況立即上傳,檢查小組應再進行複檢,至該單位完全改善為止。衛生保健組需將調查結果彙整上陳,提供給一級主管參考。

2.校方一級主管不定期到各單位環境檢查重點,整潔比賽除環境整潔外,登革熱防治亦列入評核項目之一。

3.各單位若發現周遭環境出現大量斑蚊、孑孓等異常情況,應主動通報總務處事務組及衛生保健組,以進行處理與瞭解。

4.總務處事務組若接獲通報有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出現,應先行做一次預防性噴藥處理以消滅斑蚊,噴藥範圍為該區域半徑五十公尺。

5.衛生保健組若接獲通報有斑蚊出現,應前往發生地點以瞭解發生原因,並請該單位進行改善工作。

6.本校教職員工生(含境外生)出國返國後,應自我觀察是否出現發燒、骨頭酸痛、眼窩痛、紅疹等疑似登革熱症狀,若是出現上述症狀應儘快就醫並通報校安中心。

(三)三級預防:感染登革熱之危機處理與善後處置

1.各單位若發現或接獲衛生單位通知疑似登革熱個案,應依『國立成功大學校園事件通報系統暨處理流程』迅速通報校安中心協助處理。

2.各單位若接獲有外來單位至校園勘查環境及衛生,應依據『外來單位蒞校針對校內衛生、環境勘查之因應流程』來做因應及處理。(如附件2),本校衛生保健組需擔任衛生主管單位至本校各單位勘查抽檢時之負責窗口,各單位之『登革熱病媒蚊檢查聯絡人』需主動配合並陪同衛生稽查人員採樣化驗,以實際了解環境缺失及異常問題;而衛生保健組需將衛生主管單位之抽檢結果及建議轉知受檢之權責單位。

3.衛生保健組接獲疫情通報時,應主動關心並追蹤(疑似)個案狀況,了解相關疫區環境及追蹤疫情發展,與衛生單位密切聯繫,並提出適當防止疫情擴大之防患措施及建議。總務處事務組接獲通知,應迅速於發生地點相關疫區環境做緊急噴藥與整理,噴藥範圍為該區域半徑五十公尺,且隔七天後需再噴藥一次,以防止疫情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