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內容

下載法規原始檔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教師升等辦法

沿革參照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師升等辦法

 

第一條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本所)為鼓勵教師認真教學與從事學術研究,並依據本校教師升等辦法及醫學院教師升等辦法,訂定本辦法。

本所申請升等之送審人除須符合學校及醫學院的升等規定外,亦須符合本所升等考核之標準。

 

第二條 申請升等之送審人,應具備下列各款條件:

一、民國86年3月21日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修正實施前已取得講師證書者,如繼續任職而未中斷,得逕依原升等辦法送審。

二、申請升助理教授者須有任講師滿三年以上,申請升副教授者須有任助理教授滿三年以上,申請升教授者須有任副教授滿三年以上之服務年資;具有本校教師聘任辦法中較高職級之條件,其服務年資得不受本款規定之限制。

三、送審著作為送審人取得前一等級教師資格後所出版或發表者;由送審人擇定至多五件,並自行擇一為代表作,其餘列為參考作;其屬系列之相關研究者,得合併為代表作。升等助理教授及副教授職等者,代表著作須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升等教授職等者,代表著作至少須有一篇為通訊作者。代表著作須掛有成功大學醫學院為研究機構名稱。

四、在國外研究期間完成之論文不得送審升等教授職等。

五、升等教授職等者,應於提升等前五年內擔任院外研究計畫之主持人(如科技部、中研院、衛生福利部、國家衛生研究院、教育部等經由同儕、專家審查(peer review)之研究計畫),合計達三年以上;升等副教授職等者,應於提升等前五年內擔任院外研究計畫之主持人(如科技部、中研院、衛生福利部、國家衛生研究院、教育部等經由同儕、專家審查(peer review)之研究計畫),合計達二年以上。如升等副教授職等者,於五年內擔任本校、院(含附設醫院)研究計畫主持人二年,可抵前揭研究計畫一年,且折抵以一年為限。

六、送審人研究論文積分及篇數達下列標準,得提出申請。

 (一)各升等職級之研究論文標準如下::

1.升等教授職等者,在該學術領域之研究成果應具獨創性見解或重要突破,發表之代表著作及參考著作具高度影響力,在國內外相關領域具學術聲望,並在取得現職後至少三篇SCI、SSCI、EI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之原創著作論文,其論文為該領域前20%或 IF ≧ 5。

2.升等副教授職等者,在該學術領域之研究成果應有持續性、獨立研究方向之代表著作及參考著作發表,並有具體之貢獻,在國內相關學術領域有相當聲譽,並在取得現職後至少三篇SCI、SSCI、EI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之原創著作論文,其論文為該領域前30%或 IF ≧ 4。

3.升等助理教授職等者,應有相當於博士論文水準之專門著作,並有獨立研究之能力,並在取得現職後至少三篇SCI、SSCI、EI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之原創著作論文,其論文為該領域前40% 或 IF ≧ 3。

4. IF ≧ 10,可抵本目之第1至3細目規定之該職等二篇SCI、SSCI、EI原始著作論文。

5.IF ≧ 20達一篇以上,可送審各職級之升等。

(二)依第三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第1細目論文積分計算,本所升等職級標準如下表:

升等職級

醫學系基礎醫學組-分醫所

(基礎組)

醫學系臨床醫學組-分醫所

(臨床組)

教授 500 450
副教授 320 300
助理教授 250 230

(三)凡85年8月1日以後進用之新聘助理教授及講師,於限期升等屆滿前一年,不受論文積分限制得提出升等。

 

第三條  審查標準:

    一、升等審查標準分為A、B、C三組,由送審人選擇審查組別,各組教學、服務與輔導及研 究等項目之權重比例如下:

A組:教學50%、服務與輔導10%、研究40%

B組:教學30%、服務與輔導10%、研究60%

C組:教學20%、服務與輔導40%、研究40%

    二、教學、服務與輔導之計分以取得現職後最近三年內為準,研究之計分以取得現職後(除高資低聘者外,每一篇論文不得重複計分)為準,教學與研究積分之算式需明列於資料中,且各項實得點數之總和,不得超過100分。

                 (一)教學:依基本及加分評量兩項評估。

                        1.基本評量項目採計最高上限為 100 分,項目包括:

(1)教學時數【30~40分】。

(2)參與師資培育發展課程時數【0~10分】。

(3)課程負責人【0~20分】。

(4)學生反應【0~30分】。

2.加分評量項目採計最高上限為95分,項目包括:

(1)參與或設計特殊教學【0~20分】。

(2)優良教材或新教具開發,須舉出實例【0~10分】。

(3)參與年度教學創新暨教學成果競賽成績【0~15分】。

(4)發表醫學教育相關論文、壁報或口頭報告【0~20分】。

(5)系/所遴選優良教師【5分】;院優良教師【10分】;校特優教師【20

分】(同年擇最高分計)。

(6)其他非上述各項所列之教學相關資料,請自行陳述並佐證【0~10分】。

3.教學績效主管評語及評分【0~10分】。

 

(二)研究:依論文積分及論文審查評估。

論文積分:

1.歸類計分:升等教師之歸類計分以取得現有職位後發表之論文計算,每篇以C×J×A評分後,Σ(C×J×A)即為所得分數。

 

 論文性質(C)

論文性質分類與採計分數

原始論著 3分

研究簡報 2分

案例報告 1分

綜合評論(Review article);一年一篇為限 2分

 

學術論文刊登雜誌(J)    

I.國外SCI、SSCI 期刊排名百分比與採計分數

  IF>10 : IFx1.5分

  IF>5    : IF分

  排名≦5%: 8分

  5%<排名≦10%: 6分

  10%<排名≦20%: 5分

  20%<排名≦40%(或IF 3.000 以上): 4分

  40%<排名≦60%(或IF 2.000 以上): 3分

  60%<排名≦80%: 2分

  排名80%以後: 1分

II.其它國內外雜誌排名與採計分數

  醫學教育:2分

  台灣醫學、護理研究、物理治療學會雜誌、職能治療學會雜誌、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中華牙醫學雜誌、臨床心理學刊、生物醫學暨檢驗雜誌:1分

  TSSCI、EI 期刊: 1分

  科技部優良期刊: 1分

  Index Medicus: 1分

  其它國內期刊: 0.5分

 

  作者排名(A)

作者序與採計分數

  第一或通訊作者: 5分

  第二作者: 3分

  第三作者: 1分

  第四作者及以後(最多四篇為限): 0.5分

相同貢獻作者之計分如下所示:

(1)有2 位作者相同貢獻,相同貢獻作者均以其排序之加權分數90%計分,如發表於IF≧6 或排名≦10.00%之期刊論文其加權分數以100%計分。

(2)有3-4 位作者相同貢獻,相同貢獻作者均以其排序之加權分數60%計分,如發表於IF≧10 之期刊論文其加權分數以100%計分。

(3)有5 位及以上作者相同貢獻,相同貢獻作者均以其排序之加權分數30%計分,如發表於IF≧20 之期刊論文其加權分數以100%計分。

(4)相同貢獻之作者均與其最先一位視為同一排序,之後一位作者之排序則以其在所有作者中之實際序位計算加權分數;以上計分若未達0.5 分者均以0.5 分計分。

 

2.專業書籍:

①博士論文60分、碩士論文30分(本項不適用於副教授及教授職等)。

②專業書籍(每章10分,最多40分)。

3.專利技轉:

①專利(國內每項30分,國外每項60分,同專利不同國家以僅可計算一次,

最多120分)。

②技術移轉收入:新臺幣(下同)三十萬元以上,未滿七十萬元每項30分;

七十萬元以上,未滿二百萬元每項60分;二百萬元以上每項120分。

 

 (三)服務與輔導:依基本及加分評量兩項評估。

1.基本評量項目採計最高上限為100分,項目包括:

(1)符合教育部規定升等之最低年資或資格者一律採計6分,每超過一年得採計1分,專任老師經核准全時進修研究者,於升等時該期間年資最多採計一年【6~10分】。

(2)擔任碩、博士生的論文指導或口試委員【0~20分】。

(3)擔任考官或命題委員【0~20分】。

(4)協助高中宣導作業【0~10分】。

(5)專業技術證照【0~20分】。

(6)受邀請主持或發表專題演講【0~10分】。

(7)國際性醫學雜誌期刊審查委員(Reviewer)【0~20分】。

(8)科技部初審委員【0~10分】。

2.加分評量項目採計最高上限為100分,項目包括:

(1)對校、院、系/所內各項服務【0~20分】。

(2)參與國際事務【0~20】。

(3)專業才能與成果【0~20分】。

(4)社團活動與學生輔導【0~10分】。

(5)其他校外或專業團體服務之表現【0~20分】。

(6)導師【5分】;系輔導優良導師【10分】;院輔導優良導師【15分】;

校輔導傑出導師【20分】(同年擇最高分計)。

3.醫療及服務與輔導績效主管評語及評分【10分】

4.臨床服務項目採計最高上限為100分:

(1)醫師-看診及開刀績效、會診品質與效率、病歷書寫、創意性的醫療服務等,

其比重得依各科之特色而定。

(2)健康照顧群組-院內臨床服務、參與院內個案討會、跨領域臨床會議、協助其

他醫療機構臨床工作或社區之發展等。

 

第四條  申請步驟及評審程序:

一、送審人應於每年六月十五日前(八月升等)或十二月十五日前(二月底升等),準備下列資料(總數不超過15頁)向本所提出申請:

(一)提二月升等者,限85年8月1日以後新聘助理教授升等副教授、講師升等助理教授,以及以博士學位申請升等講師、助理教授者。

(二)個人學術生涯說明:以3至5頁A4紙敘述其學術生涯中曾探索與尋求解決的問題,其解決的策略、方法及歷程及解決的成果,這些成果對人類知識的貢獻,以及未來的學術規劃與目標。

(三)教學課程、時數及其它有助評估教學績效之相關資料。

(四)研究積分算式、論文副本及其SCI、SSCI排名,並附上個人科技部研究指標。

(五)列舉服務與輔導之內容及事項。

(六)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

(七)教師升等表格(一)至表格(九)。

(八)外審資料(教師資格審查履歷乙表、著作目錄表、與研究有關說明、代表作及參考作合併至多5篇、合著貢獻說明書)乙式4份。

二、升等送審人資格經本所教評會審查確定後,應就其研究成果進行公開演講,並向院教評會提出送審論文及論文“研究成果”之說明,如為教材著作得說明其中之研究成分及其重要性。教評會委員於聽取送審人公開演講後,給予建議及評分。

三、所教評會委員根據送審之資料,就送審人之教學、研究、服務與輔導作詳細而公平之評審及評分,各項評分須分別超過70分,且教學+服務與輔導+研究之平均分數應達75分以上,除此之外並參考校外專家之論文評審意見、個人學術生涯說明、所內研究專題報告及候選人之品德操守(所教評會得會請相關委員會提供資料),經所教評會充分討論後投票(必要時得予當事人書面或口頭說明)。所教評會委員投票後,決定升等人選及其優先次序,向院教評會推薦。論文之評審意見只供升等考慮之參考,候選人須得院教評會出席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始能獲得推薦。

 

第五條  所教評會委員及與會相關人員就升等結果及討論內容應遵守保密及利益迴避原則。

第六條  本所每年可推薦升等之各級教師人數,依本校教師升等辦法規定計算。

第七條  申請者雖經所內推薦,但未通過院教評會或校教評會之評審者,第二年得重新申請。

第八條  本辦法經所務會議通過,送院教評會及校教評會核備後施行,修正時亦同。